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院动态 > 文化生活 > 多一种声音 多一份思考“沙市洋码头片区保护与利用交流”文化沙龙纪实
 
多一种声音 多一份思考“沙市洋码头片区保护与利用交流”文化沙龙纪实
文化生活 加入时间:10/24/2016 10:56:09 AM 来源:admin  访问量:0
 
2016年10月23日,由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策划主办,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协办的“沙市洋码头片区保护与利用交流”文化沙龙活动,在荆州市默陶绘绿地店成功举行。来自荆州市文化界、企业界、创意产业界的3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为荆州市“洋码头片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出谋划策。
到场嘉宾结合荆州文化背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展开广泛、深入、全面地探讨,阐述各自观点,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交锋。
会议由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郑辑宏副教授致开场辞。
随后,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秦军就《荆江风情带—沙市洋码头片区详细规划》项目,对荆江风情带建设情况、洋码头历史与现实、规划愿景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为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荆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推进“滨长江,环古城”景观带建设。受荆州市住建设委委托,2015年6月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荆江风情带—沙市洋码头片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立足5A级景区定位,充分彰显荆州环古城滨长江的旅游景观分布特色,为重现1896年在全国率先开埠的沙市商贸繁华和码头文化的系列场景,描绘了壮观蓝图。
 
洋码头片区作为沙市商埠的发源地,现代工业的兴起地,更是荆州市滨江景观带建设的核心区域,为配合长江生活岸线的整治工作,保护洋码头片区优秀的历史建筑,留存沙市通商口岸的百年记忆,展示码头文化,景区设计将中西方建筑风格融合,体现出老沙市人恋旧情怀,值得期待。
 
作为荆州南大门的荆江风情带洋码头景区将成为荆州文化壮腰的重要落脚点和支撑点规划有效利用此区域遗存的众多优秀历史建筑,高规格设置布局了大慈街风情街、文星花园、活力28创意产业园、旧沙市海关、旧日本领事馆、江渎宫等景观片区。规划编制项目组工作人员多次现场踏勘,大量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和数据,加班加点、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项目获得专家学者的肯定。他们回顾了沙市开埠口岸、现代工业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对我市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沙龙”里的声音思考
袁策明先生(原沙市地方志主编)认为,洋码头规划做的比较宏伟,保留历史建筑是很好的做法,对于文星楼、江渎宫的规划非常满意,建议客运码头要有候船室;明代的文人,在江陵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建议考虑展示诗歌的场所。
 
李开进先生(原荆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认为,荆州要大力弘扬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贝,也是荆州的宝贝,我们要弘扬楚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但荆州沿江一带差一个地标性建筑,建议考虑一个有根基的标志性建筑。
 
李南杰先生(原荆州市文联副主席)认为,洋码头“洋”字挖的充分,“码头”还应进一步挖掘,建议保留老码头设施。
 
孟修详先生(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认为,洋码头规划的第一个主题词应该是商埠;第二是文化,川主宫、天主堂及近代的工业文化,综合在一起包容度很广;第三是记忆,如商人的记忆、民众的记忆、老领导干部的记忆、学者的记忆,如何把记忆与文化融合起来?第四是重构,风格的统一性很有必要,在依据的基础上重构,把江渎宫、文星楼的文化呼应起来,形成文化交互,构成整体氛围,把地方特色做足。
 
卢伟先生(觉策城机构创始人、首席战略官)认为,除了楚文化外,更有价值的是码头。沙市的码头文化有客有商,有产业、有海关等,码头文化就是“数风流人物”。“数”,在这里指码头文化与大数据,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关。“风”,即:景。码头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一道风景线;“流”,即:通。背后就有交易、金融、文物和文化;“人”聚在这就形成了交易和活动休闲场所;“物”就是长江沿岸的码头,主要指物流基础。再者,实现经济的投入跟产出很重要,不能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还需要投资者共同结合。
 
荆州南郡文化公司陈总认为,要挖掘历史建筑根源,尊重历史文物价值,不要生硬植入文化,应尊重建筑特有的文化。
 
海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汪总认为,在文化转型时,要寻找城市文化的厚重与商业发展灵动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的保护中寻求商业发展,没有文化的商业只是买卖,没有经济的文化只是空谈。
 
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余总认为,洋码头项目是荆州市政府、市国资委非常关注的重要项目,是2017年荆州市作为沙市片区重点改造的文化旅游片区。目的是为了恢复原有沙市的商铺文化,重现繁荣和辉煌,留下沙市的城市记忆。整体的规划方案应有文化统一性、前瞻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不仅仅针对洋码头,还要考虑包括中山路、胜利街,纳入统一规划;业态多样化,在考虑历史原貌恢复同时,更多的把这块繁荣起来,成为沙市所有人民城市记忆之外的文化、生活和游乐场所。
 
湖北云长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总认为,项目都要有当地特色文化和文化传承,不仅仅是针对当地的消费,还要针对更广阔的市场,要体现市场性,市场运作与文化结合;如何把文化和体验认同感相结合,形成城市的标签,变观光游转为体验游,业态设置应更丰满。
雷湘女士认为,码头是城市的邀请函,是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再造要以人为本。要找准城市性格,了解沙市性格,文化挖掘上须进行更细致的探讨,慎重开发,使文化更深入。
 
王操先生(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师)认为,把文化的内容做实做细,楚文化、三国文化、工业文化都是外在的,怎样落实到项目中去,怎么通过文化的物化来展示;景区开发,怎样利用优势,避免同质化。
杜国锋先生(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院长)作最后总结,他认为规划应听取更多人的意见,自下而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考虑,洋码头区域如何投资?建立什么样的业态?怎么做活?怎么吸引人气?不仅吸引当地人,更要吸引外地人。延续文化,更要创造文化,延续历史,创造历史,讲好荆江风情带的故事,做好文化传承。
 
声音引发的思考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荆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大力弘扬和传承荆楚文化,正确把握其内涵,找准荆州的性格进行城市再造,主要是在创新思路、如何利用和发挥优势方面下功夫。将市场化运作与文化有机衔接,对文化保护性地开发,让记忆与文化、历史与现实更好地融合,保留各时期建筑风格,唤醒社会、城市和民众的记忆,延续历史、创造历史,延续文化、创造文化,使文化传承。
 
秦军先生(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表示,在遵循历史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城市设计转型和城市特色塑造应重文化、重生态、重民生、重特色。荆江风情带洋码头片区承载着城市的文脉和乡愁,希望借此机会,通过上下联动、多方调研、文化交流、汇聚各种力量形成规划互动的模式,成为汇集智慧与力量的平台和桥梁,在规划中落实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力图恢复“洋码头”的记忆,真正做一个有情怀、有品位的规划,让其成为荆州的“不夜城”,重现百年繁华。
 
2016年11月9日